我曾经问过农民工,为什么宁愿背井离乡、舍家弃子,也不愿重返故土?回答是,种地不值当,没有打工挣得多。这让我思考,要充实农村、发展农业,必须重建农民对土地的信心,让农民从土地里刨出比打工更高的收入。
为农民服务,说高一点,是我的人生目标;说平一点,是我的兴趣爱好。如今,我已满头华发,仍然深爱农民、农村、农业。我也知道,农村天地广阔、农业大有可为,需要千百万人共同努力,需要我们一起来浇灌升级版的“乡土中国梦”。
1958年,我从江苏常州中学毕业,一心想报考复旦大学新闻专业,后来阴差阳错转到了宜兴农林学院的农学专业。那时我觉得面子上不光彩,校徽别得斜一点,把“宜兴农林”几个字插在口袋里,只露出“学院”两个字。然而,正是在农学专业的学习期间,我从一个不情不愿的学生,立志“为农民服务到老”
我亲历过曾经席卷农村的饥馑和贫穷,也见证着农业发展的铿锵足迹。全面小康,农民是难点;美丽中国,农业是重点。从付诸一生的上下求索中,我深切感受到,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”,农业既有大有可为的空间,也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。。
改革开放之初,镇江拉开了工业大发展的序幕,很多农民离开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土地,到城里打工谋生,一些农村土地荒芜、人口流失。我曾经问过农民工,为什么宁愿背井离乡、舍家弃子,也不愿重返故土?回答是,种地不值当,没有打工挣得多。这让我思考,要充实农村、发展农业,必须重建农民对土地的信心,让农民从土地里刨出比打工更高的收入。
重建农民对土地的信心,何尝不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?为了证明种地同样能够致富,我选择到镇江最穷的句容县农村推广有机农业。记得第一次到村里培训有机草莓种植,村民们将信将疑,不少人以为我是推销化肥农药的。让祖祖辈辈种水稻小麦的农民改种草莓,难度可想而知。我想,应该让农民眼见为实,实实在在地“做给农民看,带着农民干”。
几年下来,示范园初具规模,南京城出现了句容草莓,句容农民走街串巷、提篮小卖,涌现一大批种草莓的万元户。种植草莓致富之后,我们又相继引进水蜜桃、葡萄、无花果以及蔬菜等项目,在城里务工的农民看到土地里刨出了高收入,也纷纷回乡创业、承包经营。
进入新的发展时期,单门独户的小打小闹已经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市场潮流,我们开始探索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,帮着农民销,形成了开拓市场在先、扩大规模在后的思路。科技人员、村级组织、农民群众“三位一体”,合作社负责技术支持、产品销售、对接市场,进一步降低了种植风险,把产业链向加工、销售延伸,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。